中山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 2018-03-05 浏览次数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中山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目标,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取得了良好成效。市委十四次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聚焦事关全局重大课题,突出研究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义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创新引领未来城市。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城市。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当前中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传统优势弱化,传统动能乏力,新动能尚未全面形成,社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抉择。

 

■中山建设创新型城市概况

 

近年来,中山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新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多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不断努力,已基本形成了由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市校综合性创新平台,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组成的创新资源集聚和服务体系。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82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05%,R&D 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44%,居全省前列。目前拥有省、市级工程中心共942家。二是创新平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现有9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网络。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服务体系。2016年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420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新增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12个。三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扶持的力度不断增强。出台了《中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创新券、科技保险补助等政策,初步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 “创新政策链”,在全省率先创立“银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服务机构”共担风险的“中山模式”模式。2016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7.88 亿元,同比增长68.4%;四是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古镇(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首个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案例,新设立了中山市家电、红木家具等2家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进一步完善全市快维体系。2016 年全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立案583宗,结案544宗,立案数和结案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创新人才队伍力量偏弱,人才总量、层次和结构上均需要加快增加和提升;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的实力较弱等。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把创新驱动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主动对标国家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好做法好经验,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着力提升政府创新治理能力,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

 

一、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重点,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潜能。加快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创新科研服务的市场导向机制,使科研与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对接、融合起来,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激励机制。

 

二、以创新平台为抓手,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积极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加快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市级产业平台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研发机构,积极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高水平园区建设,引导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顺应当前创新大众化新趋势,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众创服务平台,加快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三、以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财政科技投入联动机制,不断增加市、镇两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创业和股权投资市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科技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加强科技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高层次人才、优秀科研团体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新企业家计划”,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

 

四、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打造有中山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运用科技创新券补助、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既支持“高大上”的创新,也鼓励草根创新、微创新,提升公众的创新获得感。大力发展绿色装备、智能电子、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优势传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创意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工具,推进服务业新业态提速发展。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的良好氛围。(作者赖光耀供职于市委党校)

(来源:中山日报 2018129F2版,字数:2618

转发 ¦ 钟小霞 审核 ¦赖光耀 来源 ¦ 中山日报 2018年1月29日F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