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及其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 ¦ 2013-05-21 浏览次数 ¦

      

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及其提出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就“中国梦”明确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郑重宣告,是对“中国梦”的初步阐释。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及其实现条件,深化了对“中国梦”的认识,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员令。

    

    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认识也不例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从《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5个部分中,即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通过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和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出发,引出“中国梦”的话题,首次初步阐述了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以及怎样实现的问题。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以及所创造的中华文化,强调“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对凝聚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三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维度,明确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从国家的层面讲,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民族的层面讲,就是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恰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言:“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1]从人民的层面讲,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突出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实现力量以及所惠及的对象。进一步深刻阐释了什么是“中国梦”及其本质内涵,将“中国梦”具体化,深化了对“中国梦”的认识。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具体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梦”有其历史和现实根据。从历史根据来看,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且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从现实根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创造的根本成就。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初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他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种对“中国梦”实现路径的初步阐释体现在:个人与“中国梦”密切相连、“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持续奋斗、实现“中国梦”需要实干。

    

    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2]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黑格尔曾经说过:“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3]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里,“实现中国梦”与“凝聚中国力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中国梦”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因为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才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另一方面,“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依靠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三、“中国梦”的哲学意蕴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系统阐述,其哲学意蕴体现在: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鲜明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思想方法上讲,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理想不是现实,但理想又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从现实看,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同时,从理想看,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在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理想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体现在:人总是面向未来,并以未来来引导和调节自己的现实活动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仰望星空,只能导致“空谈误国、空谈误己”的后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4]上述三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实的基本判断。

 

    第二,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是一个过程,它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中国梦”在过程中展开,在过程中实现,尽管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尽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只要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实现。恰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6]“中国梦”的展开过程,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走曲折的路,同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中国梦”在过程中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体现了历史合力论的思想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刻阐释体现了历史合力论的思想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恩格斯曾经对历史合力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7]“中国梦”有赖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合力的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8]

    

    同时,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这深刻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及其依靠力量,其哲学意蕴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曾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9]他还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历史’。‘历史’可不是利用人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0]可见,现实的人的活动与历史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毛泽东也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1]

   

    毛泽东同志1949年9月16日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12]毛泽东是有预见性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刘忠友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党建理论教研室哲学博士

附件:
1:“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及其哲学意蕴1[1].doc

撰稿 ¦ 刘忠友 审核 ¦刘明 来源 ¦ 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