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 ¦ 2025-03-13 浏览次数 ¦

毕瑞峰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省委深改委正式批复同意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下称“实验区”)以来,中山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突破口,以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在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一体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实验区是全省第六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也是全省首个以跨市域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实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对珠江口东西两岸生产要素流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发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区的建设,就是要为全省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推进机制上,深中两地已有一定成效。在规划一体化方面,两市自然资源部门深入沟通对接、达成共识,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衔接与合作;在营商环境一体化方面,中山市提出全面对标深圳,优化政务服务,超70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深中通办”,电子证照实现“深中互认”;在产业一体化方面,2023年6月,深中两市开展首次跨珠江口全球联合招商,并建立联合招商长效机制;在交通一体化方面,目前深中已开通9条“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航线,深中跨市公交与深中通道通车同步开通运行;在创新一体化方面,全力推动“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深圳金融+中山科技”,中山市2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与深圳市的科技力量实现对接;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方面,深中两市不断加强住房、医疗、人才服务、食品安全等方面合作。

 

虽然目前实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与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力争到2025年,珠江口东西两岸‘六个一体化’取得初步成效,探索出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成果,示范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扎实有效推进实验区建设。

 

一是健全决策协调机制。与省内其他几个改革创新实验区相比,该实验区最大的特点是关联到其他的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这就必然涉及到城市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可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的经验,建立起珠江口东西两岸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统筹试点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及时掌握并协调解决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强化改革创新引领。比如,在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方面,要实现两地数百项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就需要两地政府部门在政务服务的标准统一、数据互换、结果互认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改革创新。在深中创新一体化方面,要大力推进两市仪器设备共享、研发机构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创新服务互通等。中山有着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研发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深圳又拥有大量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强,可以通过学习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创新券”跨境使用的经验做法,通过给中山中小型企业发行“创新券”,让它们带着“创新券”去对接深圳研发机构,进一步做实“深圳研发+中山制造”。

 

三是拓展融合发展纵深。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六个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支柱性规划对接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对接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要拓展推进更多领域的一体化,不断拓展广度、宽度和深度,比如探索监管执法联动、标准体系互认、社会信用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

 

四是营造融合发展氛围。社会力量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润滑剂”,也是行政协调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除了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之外,也需要积极推进两地社会力量沟通对接、交心交流等“软联通”。比如,两地的商会协会可以加强对接,甚至是联合组建区域商会协会,推动企业和市场要素一体化发展;两地的社科组织、智库机构、高等院校等也可以通过举办交流论坛、开展课题研究等合作形式,共同研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问题,进而营造出浓厚的融合发展氛围。

 

毕瑞峰: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此文章发表于《南方日报》2025年310A12


转发 ¦ 熊艳 审核 ¦梁艳霞 来源 ¦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