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涵 李亮亮
2024年,中山市进出口总值达284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其中出口2491.4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山制造”再次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突围的典型样本。照明与白色家电两大产业以20.6%的家电出口增幅、36.4%的外贸出口贡献率,不但彰显出中国制造业的强大韧性和竞争力,更是为区域经济体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2022年,中山出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截至2024年底,中山已累计推动3811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率达76.56%,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走在全省前列。
2025年,中山重磅发布《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要素供给、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生态优化四大维度推出17项举措,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数智化转型正在重塑中山制造竞争力。通过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变,不但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还能满足国际市场的绿色标准,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
奥马冰箱连续15年位居中国冰箱出口全球第一、连续16年蝉联中国冰箱出口欧洲第一,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实时在线,管理的移动化、智能化以及全面数字化,有力地支撑了企业高效发展。TCL空调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基地,在产品技术、功能体验、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使TCL空调能够更专注于挖掘用户需求,在创新端撬动固化的产品市场,持续引领新风技术变革。这些鲜活案例,标志着中山制造正从“成本驱动”向“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演进。
跨境电商正为中山制造注入新动能。在数字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境电商平台已成为驱动产业带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中山市致力推动跨境电商与本地产业带深度融合,已在东区、古镇、沙溪成功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全市开设跨境电商店铺突破1万家,让中山的优势产业能够借助跨境电商的东风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2024年,中山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对中东、俄罗斯出口增长超15%,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增长超20%,对拉丁美洲国家出口增长超30%。未来,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演变为新型贸易壁垒,美国对智能家电增设的物联网安全认证、欧盟新ErP指令要求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沙特SASO认证新增35项检测标准等,中山制造要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推动前沿科技引领下的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激发企业绿色内生动力,锻造全球绿色低碳竞争优势。
“三船出海”正在助力中山制造开拓国际市场。2024年,中山市商务局创造性地提出了“拼船”“借船”“造船”的“三船出海”发展思路,全力服务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拓市场。
“拼船”实施“百展千企”拓市场计划,结合中山市产业特点,深挖市场国别潜力,圈定180场重点展会,从机票、展位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联动各镇街、各商协会组团出海,与全球客商面对面交流沟通,拓展市场。“借船”与亚马逊、阿里巴巴、长友集团(印尼最大零售集团)、李氏集团(墨西哥本土超市行业龙头)等大平台开展“高质量出海”专项活动,分产业、分市场举办多场行业专场活动及对接交流活动,让更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山产品借助大平台进入全球市场。“造船”充分发挥中山侨乡优势资源,举办多场中山名优商品展示活动,善用政府公信力,推动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走深走实,让中山企业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更加便捷、高效。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山制造的“出海”故事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增长,成为观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当智能生产线与跨境电商数据中心在中山交相辉映,当“世界工厂”的标签逐渐被“全球智造”取代,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中国制造突围的新范式。其启示在于:唯有将产业深耕的定力、技术创新的锐气与全球布局的视野相结合,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全球贸易中行稳致远。
(唐晓涵: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副教授; 李亮亮: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此文章发表于《南方日报》2025年2月28日AC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