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耕
中山通过“工改”找到了“再造一个新中山”的有效路径。
深受“土地之困”曾让中山的发展举步维艰:招商引资项目无法落地,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因增资扩产空间受限而被迫外迁。同时,大量的低效工业园不仅严重限制了中山的产业空间,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给中山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破解土地碎片、低效问题,更好地借深中通道开通机遇招引高质量企业,打造产业新动能,催生新质生产力,中山启动“工改”,为高质量发展准备足够的空间。总体而言,中山在以下方面实现了突破,为其他城市“工改”提供参考:
一是党建引领,力量统筹。中山把“工改”作为“一把手工程”,中山市委主要领导任第一总指挥,每个镇街均设立工改专班,并成立由基层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工改指挥部,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统筹谋划。全力构建“市级主导、镇街主责、专班主抓”的组织工作体系。自2022年1月起,组织部门还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抽调了数百名市直单位年轻干部下沉到“工改”一线,进入工改专班,组建起一支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工改”铁军。
二是整体谋划,多措协同。改造是手段,目的在于“升级”。“工改”作为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是谋后而动。一方面,以现状工业集聚为基础,中山将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与建设十大主题产业园、打造新时代“十大舰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结合用地效能评价和改造需求分析的评估体系,科学划定改造范围,推动产业园内低效用地改造升级和园内产业布局优化,形成了10个“1+N”产业发展格局,即1个主题产业园、N个村镇工业园。另一方面,中山将“工改”与“百千万工程”、水污染治理工作整体推进。利用“工改”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提供广阔空间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因需突破、据况定改。据统计,中山在“工改”进程中进行了80多项制度创新,在厂房建筑高度、容积率、自持比例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针对“工改”时间紧、任务重、流程长的工作特点,“工改”通过全盘谋划、技术审查、集体决策“三个靠前”推进流程再造,将审批流程从串联变为并联。
此外,在“工改”模式的定向上,各镇街工改专班结合具体实际,善用金融“活水”、巧借多方力量、精准施策、重点攻坚、一事一议不断完善、创新和实践了多种改造模式:如“村企合作+绿色共建”模式、“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模式、“集体国有合作归宗”模式、“挂账收储+异地代建”模式、“综合整治+三生共融”模式、“留改并举+整体出让”模式、“生产不停+分期供地”模式、“多元融资+连片整备”模式、“商住改工+整合开发”模式以及“集体自改+行协招商”模式等。
在这近1000天的“工改”中,中山正对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重塑,对产城空间进行再造,无疑找到了破解历史性、结构性问题的钥匙,为城市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最坚实的空间基础。
(周耕: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哲学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此文章发表于2024年9月20日《南方日报》AC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