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系列采访实录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市委党校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记者采访了市委党校三位老师,请他们讲述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之后的感触。
口述史方式记录青年习近平
讲述人:市委党校洪世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记录青年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传记。
这本书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别之处,是以口述史的方式呈现青年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口述史的方式最突出的是口语化,接近原生语态,语言叙述上少了精致的编辑和打磨,会让你有种“在场”感,讲述者在不自觉的交流中会流出很多丰富的历史细节。因为基本是实录,所以有意思的细节就被保留下来了,娓娓道来,读起来充满温情,烟火味十足。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从三个视角展现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知青、村民、各界视角,其中的各界视角就是超越知青、村民的第三者视角,改变了当初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方式。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这在小说中叫复调,最有名的就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大家如果喜欢看电影的话,电影中,像《公民凯恩》、《罗生门》、《罗拉快跑》等都带有复调的性质。复调可使各种调之间互相对话,使事件的叙述呈现更加立体化,让事件的丰富性通过不同叙述角度呈现出来。
最后一个特点是本书的历史透视法。这本书其实就是习近平的青春成长纪念册,我们可以从习近平的个人成长中看到共和国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同时,我们也可从那段历史中看到习近平这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可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近些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个典范。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这个观点有些悲观,对抗悲观的方式是我们需要常翻翻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可以让我记住那段不平常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不平凡的人。
知青生活锤炼了人的品格
讲述人:市委党校副教授党西民
习近平的知青生涯是从1969年到1975年,从15岁到22岁,这正是高中三年加大学四年的时间。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七年,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七年。
知青生活充满了辛劳和苦难。但苦难的知青生活是历练人的最好的磨刀石,它锻炼了青年习近平的刚性、血性和顽强的人生品格。回忆知青岁月,习近平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难不到那个程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记录道,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了解了基层老百姓最朴实的生活。在常规性的铡草、放羊、挑粪等劳动中,习近平从不“撒尖儿”,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普通陕北农民。
我们透过书中不同人物的口述可以看出,七年的知青生活塑造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无论是当代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准扶贫,还是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无不体现并贯穿着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饱含着对人民的感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
讲述人:市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梁艳霞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改革的风潮浪尖之中,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影响、内忧经济增长持续乏力,治理困局凸显。我曾困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何以精准诊脉,对症下药?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就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知屋漏者在宇下”,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前要充分体察民情,调查民意,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去办事。如果说七年的知青生活给习近平带来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那么最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由此形成了一种宝贵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调研的重要性,例如,他于2013年在武汉时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基于这种思想,我们看到,习近平在履职20多天后,就到广东进行调研,并多次深入武汉等地就改革相关情况进行深度调研。
那么,领导干部究竟要如何开展调研,习总书记在2003年《之江新语》中提到了“深、实、细、准、效”五字,这五个字蕴含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
(来源:中山日报 2017年9月17日A6版,字数: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