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城市 提升宜居品质

发布时间 ¦ 2017-01-04 浏览次数 ¦

中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健康城市”,这意味着中山将持续提升城市宜居环境,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充分肯定了健康城市的建设地位,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必将成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和新推动。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凝聚共识,集聚资源,汇聚力量,行稳致远。

 

■坚持“寓健康于万策”的发展理念

 

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政府必须意识到,健康主题与城市发展的所有政策、项目、服务息息相关;健康城市的创建是提高决策者健康意识,倡导战略规划与部门合作,促进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发挥公共政策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寓健康于万策”的理念,要求与卫生、食品、药品、交通、商业贸易、财税、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协调行动,共同制定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将健康融入到公共政策中,根据发展现状设定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建设领域。

 

■确立评价体系

 

一是拓展城市规划的环境评价体系,增加健康评价指标;二是建立城市运行的健康评价指标,逐步调整不健康的城市运行载体、手段和方式;三是提升产业发展的健康评价指标,将产业发展可能导致的职业疾病、产业污染、环境污染等纳入其中;四是增加社会服务的健康评价内容,全力打造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村镇、健康企业、健康单位;五是健全公共卫生促进健康的评价指标,关注人群健康更关注环境健康;六是探索生态环境的健康评价体系,增加宜居宜业评价内容;七是建立市民健康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生理心理是否健康,更要评价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值得重视的是,要根据每个阶段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监测健康城市的建设进展和成效,并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调整工作重点并完善指标体系,使健康城市的建设始终建立在循证的基础上。

 

■改善健康环境

 

一是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分解落实机制,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在镇区强化碳强度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试点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镇区、园区、社区和企业。

 

二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对“一核、四区、五廊、多接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一环、两核、三廊、多楔”的城市绿地系统强化源头爱护,以已出台的 《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和《关于中山市建设高标准湿地公园的工作意见》为指导,加快湿地公园建设。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且又有利于持续提升中山城市的居住价值和投资价值。

 

三是严格水资源管理。一方面保护饮用水源,包括水源涵养林、长江水库一级保护区;另一方面综合整治水环境,包括升级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内河涌整治、石岐河水系水质改善、畜禽养殖污染规范化治理。力争202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占比不超过10%,主要江河水功能环境区达标率100%。

 

四是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按我市十三五规划部署,力推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土壤环境防治工程等。深化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扬尘和机动车等污染治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支持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

 

■发展健康产业

 

依托火炬区健康科技产业已经积累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层次丰富等产业优势,加快健康产业化步伐。一是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投产,全力打造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保健品、中医现代化等产业基地;二是制定新一轮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如康健医疗区建设、老龄医院护理院、康复医疗服务等,构建集体检、诊疗、康复、疗养、养老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三是结合传统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康体运动、医疗科普等与健康产业相关的旅游产业。

 

■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立足于迅速提高整个区域医疗水平,立足于解决中山当前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其次,稳步扩大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慢病预防控制,不断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再有,推进精神障碍防治工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最后,结合中山实际打造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集公共卫生、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依托信息化的优势,搭建医疗技术支撑的共享平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

 

■消除“健康不公平”

 

一个真正的健康城市,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城市,而是个“雪中送炭”的城市。构建健康城市,必须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在减少健康不公平中的作用,建立消除“健康不公平”的治理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弱势人群的需求优先得到关注,确保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在就业、薪酬、住房、交通、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得到优先保障,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作者林玉玲系中山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来源:中山日报 2016年1228F2版,字数:2102

转发 ¦ 钟小霞 审核 ¦梁艳霞 来源 ¦ 中山日报 2016年12月28日F2版